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助力中国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新时代

元描述: 深入解读《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了解“双碳”标准计量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贯彻落实举措,以及如何助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积极响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号召,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标准计量体系至关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 (以下简称《方案》) 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本文将深入解读《方案》,详细分析其目标、重点任务以及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并探讨其对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基石

“双碳”标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双碳”标准计量工作是实现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的关键。这就像是一把精准的“尺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测量和评估碳排放情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和政策。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计量体系,才能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可靠,为碳减排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方案》的目标及意义

《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推进“双碳”标准、计量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标准方面:

  • 建立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
  • 推动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计量方面:

  • 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
  • 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实现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突破
  • 提高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

《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推动“双碳”标准、计量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方案》重点任务:多措并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方案》聚焦当前标准计量工作的短板弱项,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涵盖“双碳”标准和“双碳”计量两个方面。

“双碳”标准重点任务

1. 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

  • 针对电力等重点行业,加快制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规范
  • 制定相关配套技术规范,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可靠

2. 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

  • 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为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统一规范
  • 加快研制“新三样”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

3. 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

  • 开展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为项目碳减排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促进碳减排项目规范化发展

4. 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

  • 加快氢冶金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推动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 制定生态碳汇等碳清除技术标准,为碳汇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标准支撑

5. 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

  • 修订提高钢铁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推动企业节能降耗
  • 修订完善节能配套标准,为节能技术应用提供标准保障

6. 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

  • 修订升级传统工业非工业产品能效标准,提升产品能效水平
  • 加快研制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

7. 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

  • 制定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回收拆解标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 开展光伏、风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8. 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

  • 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低碳产品
  • 研究制定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促进绿色电力市场发展

“双碳”计量重点任务

1. 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

  • 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为碳排放计量提供准确的基准和参考
  • 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确保碳排放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2. 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

  • 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仪器的研制,提升碳排放监测能力
  • 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推动国产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发展

3. 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

  • 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确保碳计量器具的规范应用
  • 优化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提高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

  • 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
  • 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推动碳捕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5. 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

  • 推动加强火电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提高碳排放计量精度
  • 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等,完善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

6. 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

  • 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为碳计量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 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引导企业提升碳计量能力

7. 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

  • 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确保碳计量审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制定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规范,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 制定煤化工生产企业碳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规范碳计量器具的应用

8. 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

  • 组织各地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企业提高能源计量水平
  • 帮助企业解决能源计量难题,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方案》贯彻落实:多管齐下,推动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落地

《方案》的贯彻落实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加强统筹协调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履行“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在政策文件制定中强化相关计量、标准要求
  • 充分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及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
  • 各有关部门结合分管领域加强协同联动,集中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强化宣贯培训

  • 开展碳核算、碳减排相关计量、标准知识的宣贯培训,增强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
  • 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设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岗位
  • 鼓励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班

开展先行先试

  • 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
  • 推动企业加强碳计量体系建设,开展碳计量审查试点
  • 组织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经验交流

加大经费支持

  • 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
  •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

深化国际合作

  • 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 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
  • 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1. 为什么要建立“双碳”标准计量体系?

建立“双碳”标准计量体系是实现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测量和评估碳排放情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和政策,为碳减排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2. 《方案》中提到的“双碳”标准和“双碳”计量有什么区别?

“双碳”标准主要指碳排放核算、碳减排、碳清除等的标准规范,而“双碳”计量则指碳排放量、碳减排量、碳汇量等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共同支撑着碳排放管理工作。

3. 《方案》的实施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方案》的实施将为企业碳排放管理提供更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企业加强碳排放核算和管理,提升碳计量能力,积极参与碳减排工作。

4. 如何理解《方案》中提到的“先行先试”?

“先行先试”是指在部分地区或企业率先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积累经验,为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借鉴。

5. 《方案》的实施将对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方案》的实施将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未来,“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将如何发展?

未来,“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将不断完善和发展,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 加强标准计量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动碳排放监测和计量技术升级
  • 拓展“双碳”标准计量体系的应用范围,覆盖更多领域和行业
  •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双碳”标准计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论

《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双碳”标准计量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助力中国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新时代。